南京秦淮湾大桥
Nanjing Qinhuai Bay Bridge
南京秦淮湾大桥,横跨秦淮河岸,南侧穿越京沪高铁,北侧紧邻绕城公路,连接城市CBD和生态公园,是南部新城重要门户和城市地标。
▼项目与周边环境鸟瞰
本桥的功能需求及周边情况十分复杂,全线涉及到跨高速路、跨河、下穿铁路高架,而且需要满足机、非及人行的综合通行需求。受限于平面及高程上的众多限制及主跨157m的基本工程需求,客观条件将桥型锁定在系杆拱桥及独塔斜拉桥两种构型。众多限制条件虽然避免了过于发散的设计起点,但也为寻求特征及新意带来了难度。
▼南京秦淮湾大桥概览
▼项目鸟瞰
南部新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位居“将军山”、“方山”、“青龙山”、“紫金山”四座山峦的中央,四山的剪影交汇于此,形成桥的主体结构,流动的线条漂浮于秦淮河上,远远望去,如画山水。四个三角拱象征了汇聚的四座山,赋予了大桥稳定的结构和充满张力的形象。
▼场地分析图
“山“的意象与拱桥在形态上契合度相对较高, 本桥对拱圈的设计在关注文化符号的同时更注重力学内涵。 三角拱与放射形拉索具有对应的力学关联,多个三角拱的空间交错即增加拱圈的力学稳定性又赋予生动的形态。
▼“山“的意象与拱桥在形态上契合度相对较高
▼三角拱与放射形拉索
▼多个三角拱的空间交错
整桥的几何关系内嵌于稳定的正方形。拱圈及拉索造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学经受力找形获得。具体实现由参数化工具完成,放射拉索的源点为关键几何控制点。
▼大桥受力分析
最终的桥梁形态很好地回应了“山”这一主体,丰富饱满且与内在的力学逻辑一致,拱脚推力在桥面内自平衡消解。秦淮湾大桥的轮廓延续了南部新城完整而跃动的城市天际线,为城市景观增添新高潮。
▼桥梁形态很好地回应了“山”这一主体
▼大桥为城市景观增添新高潮
在大桥主桥上,开创性地采用了双层人非桥,使行人与非机动车分离,保证行驶安全的同时,使慢行系统的人们充分感受到秦淮河畔的风光,大桥也成为城市景观的延续。
▼行人与非机动车分离的策略
▼下层非机动车道
▼上层步行道
秦淮湾大桥重新连接了被道路、河流切断的城市空间。 这条总长达1.3公里的城市立体景观,不仅满足了交通通行,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线性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散步,观赏秦淮风光的绝佳场所。
▼城市立体景观
▼桥身拉索与支撑结构细部
▼流畅跃动的形态
▼夜景
项目概况
合作事务所: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 NAN建筑事务所
主持设计师:张准(结构),南旭(建筑)
设计团队:周鼎奇, 唐慧莲
摄影师: 田方方
施工图设计: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业主:南京市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地址:南京市南部新城承天大道跨外秦淮河
建筑材料:钢
设计年份:2018年
竣工年份:2021年
More: NAN Architects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