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 · 成都和颂售楼部
共生形态工程设计
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无论哪个社会群体,拥有何种趣味品性,都能因循竹子找到安身立命之法。在成都保利和颂体验中心,共生形态舍却姹紫嫣红,选择将竹子植入空间,看中的不仅是竹子文化的源远流长、雅俗共赏,还有当下此刻的念头:复苏。
因为生命危机而引发的生活危机持续整三年,人们都在翘首以盼生活能尽快复苏。竹子在旦夕间便能长高近半米,极可能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感知万物灵性,同度人世悲欢,共生形态希望创造更优化的环境来适配生活,以有生命力的设计给生活以再生活力。
△前厅
空间的滋养之于人如同肥沃的土壤之于植物。好的设计总能帮助人们,在无常的境遇里守住安宁,在有常的生活里奔赴山海。保利集团与共生形态一致认为,成都保利和颂体验中心应当去销售化,让置身其中的人有参与感,为社区内生的非营业性微观社交创造条件。
△剖面图
空间上下共两层,一层通过把不同的场景放置到空间之中以创造丰富的体验感和游走的仪式感,二层通过错落的地面标高将室外湖景引渡进室内视野,下沉区以中央景观水池为中心形成内向型围合空间,有效凸显项目价值点使得人的视线更加聚焦。空间动线曲折迂回,整体布局灵活可变,为未来社区的生长留下更多可能性。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内外空间的交融与内部空间的组织,以天青、月白、豆绿作为线索串联。人工物与自然物的对话与互动,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转译。小空间与大环境的过渡与转化,通过视觉界面的消解来实现。设计师希望来到空间里的人,能借助天人合一的场景,跃过心头的寒冬直奔暖春。
旋转楼梯就像一颗巨大的“绿色心脏”,包裹起中间悬挂的艺术宫灯裝置,使得核心空间具有垂直向上的动势。宫灯的设计理念源自对情感、时间和记忆的梳理。
△旋转楼梯
成都银花丝手工艺及国遗皮影将时空压缩,外层帷幔透纱内芯发光将内层民俗匠造的微观世界展开,三星堆、都江堰、丝绸之路、宗教信仰、移民汇聚、市井生活、熊猫基地,从古至今逐第呈现。
△宫灯制作花絮
国风系列空间可以容纳多种行为模式,既是商业平台,亦是交流场所,还是参观拍照的取景之地。
生活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的此消彼长之中,人的地域感和归属感越发模糊。
△首层|洽谈区
△首层|长桌洽谈区
△首层|咖啡吧
△首层|沙盘区
国风创意市集、国风点心坊、新派茶馆“颂茶馆”和国风陶艺坊,还有川金猴提灯等装置,架构起空间的在地氛围,让人可以直接感受和拥抱真实的存在。
△会所|国风烘焙坊
△会所|国风市集
△会所|国风陶艺坊
△会所|新派茶馆-颂茶馆
破疫复苏,设计何为?共生形态认为设计要有商业逻辑,形式可以是艺术的,同时要落地有声。成都保利和颂开盘首月销售四个亿成为片区销冠,在全国低迷的楼市中呈现出欣欣迹象。
△夜景
感悟生命、重建日常,一枝一叶总关情。走心的设计通常是有洞察的,洞察引发共鸣与共情。在一个讲求效率和流量的时代,总有一些东西在不动声色地埋伏着,等待重燃活泼泼的生命力。
△负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项目名称|保利 · 成都和颂售楼部
项目地点|中国 成都
设计面积|1036㎡
室内设计|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软装设计|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彭征
主案设计|练远朝、高颖颖
项目业主|保利(四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业主代表|张章、毛敏英、尹懿朅
设计时间|2022 . 05
竣工时间|2022 . 11
彭 征
共生形态(C&C DESIGN)创始人、设计总监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客座讲师、实践导师
彭征先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设计,思考和践行“共生”的设计哲学,从事建筑、室内、景观等多领域的设计实践,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建筑感和现代简约的风格。代表作品包括珠海星河糖厂文化博物馆、河源保利星空小镇、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村、时代中国总部、美的地产企业总部、贵阳美的·1958时光里、广州亚运会景观创意装置“风动红棉”等。
作品曾获2017年德国iF设计(室内建筑类别)唯一金质奖。连续六年蝉联美国室内设计杂志Best of Year Awards年度最佳金奖、英国第25届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得主暨年鉴封面作品得主、Andrew Martin全球TOP100优秀设计师得主、2008-2022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金奖/大奖获得者、2018-2020及2022年金腾奖金奖获得者、2022 WIN Awards 英国《世界室内新闻》杂志大奖金奖获得者。
广州共生形态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拥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及“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公司的核心团队由知名设计师彭征先生以及一百多名职业设计师组成,设计业务涵盖酒店、商业、地产、办公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建筑、室内以及软装陈设的一体化设计服务。
“共生形态”是一个正在成长和壮大中的设计团队,我们的名字就决定了我们的包容性,同时,我们也感兴趣“共生形态”这一词组的所有内涵。在当今发展中的中国,大规模、巨量、高速的建设状态鼓励社会性的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来说,拥有的机会不但是设计一件作品去影响和改变生活,更是致力于当代中国面貌的成形过程,这是对“共生形态”设计团队,对中国的类似工作的最终挑战。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