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南滨江公园
易兰规划设计院 + 川建院
“遂宁市是中国四川的新兴城市,沿涪江发展的基础设施留下了不受欢迎的混凝土河堤以及退化的生态环境。新的滨江公园试图通过将荒凉的堤坝改造为绿荫笼罩的平台来扭转这一状况,此外,借助于城市外缘相连的阶地,促进居民与河岸的接触。在潜在的洪泛区,具有修复力的湿地水塘系统起到过滤河水的作用,并沿着能够被完全淹没的景观边界重新引入了本地的滨江植物。高架的林间步道为游客提供了望向雨水过滤池的视野,促进了城市边缘与自然的联系。”
– 2021年评审委员会
项目陈述
Project Statement
该项目通过整合生态基础设施、植物修复、城市编织与弹性策略,将一处2英里(约3219米)长的、缺乏生态和社交活力的河岸带改造为一处绿意盎然的的可持续滨江公园。设计将既有的河堤结构隐藏于受到亚洲文化启发的阶梯景观之下,引入了一种更为密切的水与人的关系,将城市里的居民和游客吸引至涪江江岸被遗忘的自然美景之中。位于城市外围的灰色水坝被改造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河边目的地。
在一个由湿地、池塘、岛屿和河岸栖息地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内重新建立本地物种,这将有助于提高河岸的整体适应能力,促进本地野生动物的回归,同时强调出该项目作为弹性绿色滨江基础设施倡议试点的特殊性。
公园的改造成果是将灰色的混凝土堤坝变成了富有弹性、生态良好且包含大量栖息地的河岸,加强了雨水管理和水净化系统,恢复了原生栖息地,并为社交活动与休闲体验创造了一处宝贵的全新公共空间。
项目说明
PROJECT NARRATIVE
南滨江公园位于中国四川省遂宁市,项目地点是一处2英里(约3219米)长的河岸区域,毗邻该市即将建成的城市开发区。在2017年年中委托景观团队设计这座占地117英亩(约47.3万平方米)的公园之前,当地政府一直在修建覆盖河岸三分之二长度的河滨水利工程结构,并不美观的混凝土河堤成为了社区中一处刺眼的存在。出于抵御洪水的目的,该结构需要被保留在公园内,因此设计团队必须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以解决这处介于城市与河流之间的主要障碍。同时,修复因建造河堤而带来的河流生态退化问题也至关重要。
项目团队的顾问们成功说服了当地政府,将正在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与即将开展的公园设计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将河堤隐藏在阶梯状景观的下方,团队确定了将多种功能结合在同一河岸区的设计目标,其中包括河岸生态系统、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绿色基础设施、公共娱乐和环境教育设施等。最终的解决方案被命名为“漂浮绿道”基础设施带。通过将一系列的设计策略编织和串联在一起,“漂浮绿道”以一种颇具艺术感的方式整合了所有预期中的功能。
1. 弹性策略:
设计这一复杂项目的关键第一步,是要说服水利工程设计团队,用不同的方法来重新构想河流与人的关系。原先的防洪工程方案是将河流与绿地、人和城市分隔开,而在该项目中,多方合作的设计团队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将公园织入城市结构,使河岸再度向城市敞开。河堤的两侧均引入了一条连续的、布满绿植的自然斜坡,不仅可以防止洪水,维持沿河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能将障碍般的墙壁掩藏起来。
复杂的河岸湿地潟湖系统成为了设计的目标,为的是充分助力周期性的洪水循环,使其成为改善生态的关键部分,这样,河堤本身也不再是一条没有任何生态功能的混凝土“线条”。
2. 生态工程策略:
项目团队通过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对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生态伪装”。从前仅为防洪而设计的坚硬混凝土河堤被再生生态河岸系统和综合休闲系统覆盖,在其原本的位置上,转变为一个绿色的基础设施系统,将安全、生态、美感与城市休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受中国传统图案的启发,风格鲜明的阶地景观在河堤的两侧从上至下延伸,提供了通往河流的诱人路径,同时还兼顾了雨水管理设施的功能。
3. 植物修复:
通过将原生湿地植物引入位于较宽的上游区域的一系列湿地潟湖,河岸上形成了一个水体植物修复系统。该系统完全由自然元素构成,能够使城市径流在排入涪江之前得到清洁。景观团队采用随挖随填的简单做法,创造出外环的岛屿和池塘。挖掘池塘产生的泥土被用于建造人工岛屿,使其同时兼顾景观缓冲带、过渡区以及连接河流与城市的动态雨水过滤系统的功能。水流通过湿地潟湖,在被植物过滤之后成为公园生态水景的一部分,可供人们观赏和游玩。此外,该系统还将一系列具有生态和休闲功能的城市绿色景点贯穿为一个整体,同时为公园提供灌溉用水。既有湿地的中央部分保持原封不动,为的是让自然栖息地能够在新的湿地系统中继续进化和发展。
4. 雨水管理
公园建造在河堤上的部分要高出街道水平面7英尺(约2.1米)。为了捕捉、过滤和保留城市径流水,河堤的两侧均设置了一系列包含丰富植物的生物水槽,将清洁的水释放到灌溉系统和景观用水设施当中。阶梯状的绿色景观能够捕捉和过滤来自公园顶部的人行道的径流。过滤后的水被台地引导至较低的节流和储水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适宜的“城市海绵体”以实现现场的雨水管理,控制城市径流和山洪并解决现代城市普遍面临的雨水管理挑战。
5. 城市编织:
该场地最初被一条宽阔的河边城市道路隔绝于邻近的社区,因此几乎被城市的居民遗弃。为了恢复河岸并创造可使用的休闲绿地,设计团队提出了复杂的城市编织策略,其目标是整合城市公共空间,而非仅仅创造一个与城市无关的独立绿化带。
1). 指定的入口和游客停车区被构想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广场,在人行横道区附近设有数条可直接通往滨江公园的路径。
2). 城市居民被吸引到湿地,穿过柔和地交织在岛屿和池塘上方的人行道网络,充分沉浸于自然的体验。
3). 高架平台和林间步行栈道起始于公园高处,为游客带来凌驾于湿地与树冠的体验。
4). 城市的肌理通过一系列步道从街道延伸至滨江公园。林间栈道系统盘旋于公园边缘的雨水过滤池上方,提供了眺望原生树木的视野,以及通向下方不间断的野生动物走廊的路径。
5). 公园位于河堤顶部的狭长部分设置了精心规划的休闲活动空间,包括跑道健身区和观景亭等。
城市编织策略的关键目标是通过公园无缝地汇聚和分散人流,使游客能够充分享受青翠的河景与令人愉悦的滨江开放空间,同时建立河岸与城市的连接。
6.设计与文化:
整体设计植根于遂宁市的地域文化,尤其与观音菩萨的传说有关。花园露台的大胆纹样来源于通常和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的祥云,该元素也成为了定义景观设计的标志性图案。它与滨江公园的地形以一种诗意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雨水过滤阶地和公园的特色入口。云梯的造型与“漂浮反射池”融为一体,使人联想到古典传说和诗词中对天宫的描述。利用这一抽象又巧妙的文化主题,设计在人、空间与城市的文化遗产之间建立了深入的连接。
结语
面对全国范围内的以防洪为导向的水利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生态退化和城市活力丧失的问题,该项目树立了一个将市民公园设计融入城市防洪设施的范例。在中国遂宁市南部的涪江江岸,一处曾经不甚美观的混凝土河堤如今已转变为设计精致、生物多样且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园。
More:ASLA。易兰规划设计院(ECOLAND)+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SADI)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