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
浙江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生态时代乡村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乡村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亟待更新激活,以融入乡村的产业升级,成为新的吸引点,吸引新型产业及创业人口重新在此聚集,展现未来乡村的年轻与活力,从而成为提升乡村的竞争力的新焦点。
余村印象位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两栋保留建筑原属余村巍山工业园,现已复垦为农田,它们见证了余村从“工业飞鸟”到“生态田园”的绿色发展之路。项目于2022年6月正式完工。余村印象是中国第一栋碳中和建筑。开放后的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为载体,融合多重使用功能,成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乡村场所,并具有前瞻性地将其打造为碳中和建筑,已成为余村景区的时尚“新景点”。
一、余村印象与乡村新青年
Yucun Impressions and the new youth of the village
‘余村印象’通过对乡村工业遗存建筑的更新激活,使其带着工业时代的记忆重新融入生态时代乡村的产业发展,来展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
二、保留集体记忆的现代更新策略
Contemporary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s for safeguarding collective memory
建筑之一原始功能为水泥厂,约480㎡,是为使用功能而建造的混凝土盒子。另一栋则是曾经的拉丝厂,约500㎡,钢结构屋架,内部两层挑高的空间。两栋改造建筑体量小距离远,相隔约100米。
安吉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新青年来到余村。青年创业者的加入为余村带来了乡村传统文化与城市多元文化的碰撞,这种碰撞改变了余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乡村公共建筑的属性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已不再仅供村民使用,而是需要建筑具有更为复合的功能以及更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因此,将余村印象定位为青年图书馆,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复合包容的文化场所,让村民、新青年、游客在此产生文化共鸣。
设计上需要从空间、形态和材质中寻找其原有的元素特性,通过建筑语言的重组与创新,赋予两栋建筑独特的外观特征,并加强两栋孤立建筑的对话和联系。同时让场地及周边自然要素参与进来,让乡村工业建筑与乡土自然环境成为一体,以此完成从场地到建筑的记忆渗透。
01. 场地记忆:工业遗产集体记忆的场景重塑
Site Memory: Reimagining industry’s collective memory
设计师首先从场地入手,让被人与自然侵蚀的集体记忆以低影响的方式在田园上回归,将现状农田打造为大地剧场。用场地上的农作物种植复制了原来厂房的肌理,田埂路延续了过去厂房的运输道路,人们在田埂路上寻找曾经的厂房记忆,阅读余村的过去。农业景观保留了生产属性,人们可以参与到种植和收获中,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也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02. 建筑更新:文化记忆与使用需求相结合的“保用结合”柔性更新
Building renewal: adaptable regeneration that considers culture and use value
形态是集体记忆最直观的媒介,建筑改造设计遵循强调”最小干预,最大效益”的原则,提炼和保留其内在的形态记忆,将这些记忆融入到新的场景中,实现了可持续的建筑保护与更新。
四层水泥厂保留了原有建筑的体量及开窗的记忆,建筑上部的围合打开,使得建筑更为通透,与青山绿水互相渗透,也隐喻了余村的破茧成蝶。在原水泥厂地下空间开挖下沉庭院与活动空间,进一步挖掘建筑的使用价值。
在玻璃外立面上,用突出40公分的金属窗框勾勒原有建筑窗户的轮廓,隐喻记忆的窗口,也可以充当台面使用,为空间增添功能性,北立面保留了原有的三角形楼梯的形态,拆除了封闭式的混凝土围护,用毛竹重塑,减少对景观的遮挡,成为最佳的观景台,同时作为室外疏散,满足消防要求。
水泥厂建筑作为青年图书馆阅读功能的主要承载空间,其观景书墙由原有的两堵墙体改造而成,从底层延伸至顶层,让书籍贯穿建筑的每个角落,创造出开放的连续空间,成为村民持续的文化教育场所。与书架结合的通高楼梯则赋予更多的功能,不仅用作交通,还用作村民、新青年、游客聚集的复合空间使用,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阅读、交流、聚会和演绎等活动。
原始拉丝厂的再造,维持了初始的大空间结构,原本的镂空外墙采用了轻质穿孔铝板材料进行再现,增加内外空间的渗透性。建筑延续其开放的空间格局,被打造成为图书馆的乡村展厅空间,成为余村的展示发布场所。
为了建立起两栋建筑的对话与联系,设计师首先新增一个下沉式广场与原水泥厂建筑地下层相连,既可将人流从广场直接引入建筑,又成为串联拉近两栋建筑之间动线的公共空间,成为一个融合休闲、聚会和表演的多功能使用场所。
设计师在两栋建筑之间增设连廊,连接两栋建筑的二层,并将建筑与南侧主路相连,消融场地高差对建筑的影响,最终完成立体动线的搭建,使得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起整体联系。连廊还可以作为视觉吸引与交流功能的空间,增加建筑的整体形象和视觉冲击力,使其成为场地的地标性元素,为建筑的室外展陈提供立面空间。
03.可持续材质:记忆材料的创新融合
Materials that a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 innovative mix of memory materials
余村印象的材料重拾了工业化时代的记忆——混凝土,并结合当地的竹子与混凝土结合,浇筑成竹模混凝土,作为建筑外墙的主要材料。外部楼梯及连廊的栏杆选用山上的毛竹,与竹模混凝土形成相得益彰的记忆肌理。
04. 低碳策略:碳中和全生命周期建筑
Full life cycle platinum low-carbon building
余村印象采用科技创新材料实现碳中和,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碳汇效应实现了碳排放的抵消和削减。成为全国第一栋铂金级碳中和建筑,为未来乡村建筑的碳中和发展及乡村工业遗产转向绿色公共空间,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视野下做出了创新实践。
建筑的屋顶上按照光伏玻璃瓦片,产生的电力可为玻璃幕墙的开口供电。另外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量用于除湿系统中的溶液再生。通风井安装在书架上,通过通风和风压通风的组合提供热压通风。
三、建筑的可持续使用价值
Contemporary revitalization initiatives for safeguarding collective memory
余村印象投入使用后,青年图书馆和国漫主题咖啡文创的成功运营,让这里成为余村景区最有活力的空间。闲暇的村民、玩乐的儿童、余村创业的新青年、游客都汇聚于此,持续的使用过程促使建筑的功能及空间不断的成长变化。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也跟随建筑的成长,结合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新需求,不断调整建筑的空间细节,给建筑带了持续的生命力。
结合余村的景区运营,这里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和创意活动,如余村全球合伙人、青年论坛、漫画摄影展、年终分红大会、迷笛音乐节等,吸引大量年青人入驻,引起全国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激活了乡村。
余村印象已经成为推动余村文化交流与社区凝聚、培养青年人才、激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这两栋工业遗存建筑更新后真正融入了余村景区运营,成为这里最具活力的场所。
项目名称: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
项目类型:乡村公共建筑
设计方: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建设单位:浙江安吉天荒坪镇人民政府
设计年份:2021年
建成年份:2022年9月
主创设计师:杜春宇
设计团队:金凌骏、杨姬、张杰、王园园、徐叶
项目地址:浙江安吉余村
建筑面积:1622.8㎡
摄影版权:吴清山
主要材料:竹模混凝土、毛竹围护、光伏屋面
Project name:Yucun Impressions Young Library
Project type:Public buildings
Design:Du Chunyu team, School of Desig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onstruction:People’s Government of Tianhuangping Town, Anji, Zhejiang
Design year:2021
Completion Year:2022.6
Leader designer:Chunyu Du
designer Team:Lingjun Jin ,Ji Yang,Jie Zhang,Yuanyuan Wang,Ye Xu
Project location:Yucun,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Gross built area: 1622.8㎡
Photo credit: Qingshan Wu
Materials:Bamboo mold concrete, hairy bamboo enclosure, photovoltaic roof
More: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杜春宇团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