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下,城市空间如何进行沉浸营造与文化焕活?

“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城市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唤醒城市文化记忆。

通过微更新,城市可以改善公共空间的品质,创造具有吸引力和舒适度的环境,以促进人们与城市的互动和融入感;可以包括改善街道景观、增加绿化植被、提供休闲设施和文化设施等,从而打造吸引人的城市环境,激发居民的参与和体验,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碰撞出新的生活观念和社交场域。

· 城市微更新理论的意义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城市空间“微更新”意味着既有别于城市建设模式,又在相对于既有城市更新模式较小的尺度上出现的、更新服务指向较为有限的使用群体的、较易组织实施的、低成本与短周期的更新模式。

“微更新”的“微”具体而微,不虚无缥缈。建筑学早已从人类亲力亲为搭建自己居所的身体实践走远,演变出了巨大的专业、行业和学科,伴随着建筑规模与被服务人群的不断扩大,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距离真正的使用者越来越远,设计与建造行为也因为行业的不断分工,发展出了专业而抽象的交流语言。在这样的语境下。“微更新”的提出代表了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反作用。贴近空间使用者的更新行为暗示了较少的抽象成分,转而更多地体现出日常性特征。

 

(图片:灯光微更新塑造出的沉浸夜景丨来源:新华社)

 

(图片:灯光微更新塑造出的沉浸夜景丨来源:莲湖城管)

 

(图片:三河古镇夜景亮化效果丨来源:文旅肥西)

“微更新”的“微”,见微知著,不可小觑。社会在不断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说,任何城市建成环境自建成那天开始就已经过时。而对多数建成环境来说其物理空间的格局受到材料、结构特性的制约,无法完成像“新陈代谢派”理想中建筑主体的永续更新,因此要使建筑与城市空间能够不断刷新自我,满足使用需求,局部的调整与更新似乎成了必然的要求。具体的“微更新”项目可能是针对某个个案,这种“微调”的模式更像是在绘图或建模时使用的“图层”命令。这样的图层化更新模式已经超越了其自身有限的项目尺度,有潜力成为在城市空间上影响范围更广且更贴近建筑学本源的型范。

(图片:荷兰高架桥下的字牌丨来源:空间有印象差异化设计)

· 城市微更新理论的政策解读

国内城市微更新理念实践不断发展,政府主导出台了相关更新政策。例如,广州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上海国土规划局开展了社区空间微更新项目。其中都有邀请公众共同参与,希望更新市民喜欢的生活空间。这些都为微更新理念深入公众内心做出了最初的尝试。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建筑行业“压力倍增”。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基础建设投资放缓的同时,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连续两年停摆,正揭示了整个行业从管理体系到业务定位的转变。相关文件更预示了建筑实践的专业门槛降低,执业资格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开放的事实。建筑设计与建造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迈向社会范围的潜在参与群体。这意味着一种对传统建筑学去专业化的空间实践倾向,进而将导向某种“极端”多样性。

这将至少带来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设计行业所面对的市场以及服务对象,大尺度的政府厅堂馆所与大规模的地产开发有所降温,伴随的是基层社区改善与社会私人业主小型项目的大量涌现,这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设计实践的性质。“社区建筑师”、“社区规划师”等以往只有在国外案例中出现的名号即将成为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必需配置。

另一方面,“不止建筑师才能设计和建造”,如果这样的行业壁垒真被改变,建造便不再是一项用以保证少数人生计的“秘密”技能,对城市空间迭代的主导与选择权就回到了从“无知之幕”后被解放的、更广泛的群体手中。建造活动在伦理上也就由某种仅由精英决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更加大众化的主动选择。这将大大改变设计行业的生态与内涵,而将其引向更广泛的竞争,进而从深层倒推教育形态的变革。

(图片:文苑巷改造前的老旧丨来源:清美道合)

(图片:微更新后的文苑巷丨来源:清美道合)

微更新理念继承了有机更新理论,即全面保护旧城肌理和风貌,在强调自下而上的动员和居民参与的基础上,尊重城市内部秩序的规律,把握各系统核心区域的问题,采用适当、合理的规模,对于局部小地块的更新,形成独立的更新链效应,老地块要创造具有影响力、归属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空间形态。

· 城市微更新实际案例

(一)中国上海:太空漫步

在一幢14层楼高的墙侧,有一幅以绿色为基调的巨型画作,一个身穿着宇航服、胸前挂着相机、手持气球的太空人格外醒目。在人们经过的十字路口,不少人在等候红灯时,总是会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射到这幅巨画之中,有的还拿出手机拍了下来。

 

(图片:住宅上的太空人丨来源:上海黄浦)

这幅高43米、宽近10米的巨型涂鸦作品,出自从事艺术近40年,《上海电视》周刊明星摄影师施政之手。从10月18日开工,除了三天休整外,共花费了约七天的时间。施政在绘画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行车安全等因素,以简明的色调和主体,期待让过路的人们,往来车辆的司机,一眼望过去有个积极向上、充满喜悦的好心情。

 

(图片:俯瞰景观丨来源:Architizer)

这一太空人艺术涂鸦是上海城市微更新的实际案例体现,体现出了一种思想的解放以及前卫的艺术尝试,在创作绘画中,这样巨型涂鸦,需要吊篮吊到高处,画家需要避免恐高症,还要考虑太阳每天照射角度等因素,时不时还要与助手手持对讲机进行调度。画家平时在画纸上作画,画纸不大,容易掌控。如今,这么一幅巨型画,在专业人士看来,打轮廓是作品一个最大难点。施政说,这么巨大的画作,需要配合比较默契的助理,站在马路对面,帮助他找到一些定位。这样既准确,又比较快速。

在标准规范的管理下,如今,涂鸦艺术融合在城市微更新,小区、公园等改造中,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生活情趣。

(图片:城市微更新的涂鸦尝试丨来源:上海黄浦)

(二)西班牙特鲁埃尔广场:光束的集散

Artec3设计的西班牙特鲁埃尔广场。该设计旨在突出特鲁埃尔百年历史的城市肌理,同时利用现代化的铺装、照明和整体美学,重新设计翻新了该广场。针对不同的节日和需求,广场上的LED灯光可以通过软件展示不同的灯光图案,成为广场上动态照明系统。

(图片:特鲁埃尔广场的光束微更新丨来源:archdaily)

1.马德里“月亮大道”

这些灯具由Ben Busche/ Brut Deluxe设计,这些挂副就像是快速翻书而形成的动画那样,本身是一个整体。街上的观众在在大街上行走或者行车,会产生一种离月亮越来越近或者相反方向–离月亮越来越远的感受,这种体验只在街道这种特有的线性交通下才成立。

 

(图片:特鲁埃尔广场的光束微更新丨来源:榆阳文旅文广)

2.香港“动物城”

位于香港的“动物城”(HK Zoodiac)是法国艺术家Julien Nonnon“都市野生动物园”(Safari Urbain)系列之一,借助移动投影系统,艺术家在城市地标街区的建筑物和外墙创作了临时的数字壁画,让街区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图片:香港的“动物城”丨来源:榆阳文旅文广)

(三)意大利废弃建筑改造:

废弃重留,意义焕发

该项目是通过改造一座废弃的建筑而实现的,体现了对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改造废弃的建筑,避免了新建筑物的需要,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资源消耗。这种重复利用的理念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图片:地下栖息处的外景丨来源:Architizer)

除了环保方面的考虑,该建筑也注重为城市居民提供温馨和宜人的环境。通过面向湖泊和城市景观,建筑营造出与自然融合的氛围。全玻璃的屋顶设计将大量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创造出明亮而舒适的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近的场所。

在建筑内设置座椅、插座和无线网络等便利设施,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居民在此学习、休憩和放松的便利性。人们可以在这个安静的公园中找到一份宁静,同时欣赏湖泊的壮丽景色,这里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庇护所。

这个项目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美学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还提供了一个集社交、休闲和自然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它为城市居民创造了一个独特而舒适的环境,让人们能够逃离城市喧嚣,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学习、休憩还是寻求灵感,这个建筑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温馨而愉悦的场所。该项目的成功也激励着其他城市进行类似的微更新措施。通过这种微小而有力的改造,废弃建筑可以焕发新生。

(图片:微更新带来的巨大改变丨来源:Architizer)

免责声明:

知学学园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本平台对文中观点及准确性保持中立。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VOOOOD

​环球好设计对接服务平台

 平台 赋能
关于平台
发布与推广

品牌 中心

服务架构

​元宇宙 服务

设计星链 

未来设计元宇宙

 

预约设计

对接服务

联系我们

 

200955326@qq.com

北京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国际财富中心19栋
+010 84780453

VOOOOD未来好设计对接平台        更加便捷高效的好设计对接服务平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10-8478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