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篁岭古村“变身记”:从“半空心村”到“最美乡村”

婺源篁岭古村“变身记”:从“半空心村”到“最美乡村”

  航拍“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县篁岭村独特的“晒秋”农俗景观。(资料图)刘占昆 摄

  (中国减贫故事)婺源篁岭古村“变身记”:从“半空心村”到“最美乡村”

  秋日时节,在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美誉的江西婺源县篁岭古村,不少村民正在窗台忙着“晒秋”,村内游客络绎不绝,争相拍照“打卡”。这样的景象很难让人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半空心村”。

 

  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东北部,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资料图)刘占昆 摄

  篁岭村已有百年历史,因其依山势而建,有着“悬崖上的古村”之称。交通不便且有地质灾害隐患,当年许多村民因此离开家乡向外谋求出路,村里180多户人家陆续外迁后仅剩60余户。

  这样一个濒临消亡的古村是如何成为“中国最美乡村”呢?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过与县、镇两级政府协商,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下同),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24套,并配套基础设施,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

 

  江西婺源县篁岭古村改造前后对比。(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整体搬迁后,篁岭村村民住上了新房子,老房子也被留了下来。篁岭村先后投入6亿元进行保护性开发,以古村产权收购、搬迁安置、古民居异地搬迁保护的模式进行村落保护与开发,保持了古村文化的“原真性”。

  古村保护仅是第一步,篁岭在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路上,“晒秋景观”“油菜花海”也功不可没。

  “村里地势起伏不平,没有大块面积让村民晾晒农作物,只能在窗台上搭建晾架将农作物放入晒匾中晾晒,形成了独特的‘晒秋’农俗景观。”婺源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告诉中新社记者,景区复原和发展“篁岭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打造成“中国最美文化符号”的文化现象。

 

  江西婺源县篁岭古村街巷改造前后对比。(受访者供图)

  篁岭古村还有上千亩曾大半抛荒的梯田,逢春季来临的时候,层层叠叠的油菜梯田花海会吸引数万游客来此观赏。

  “景区已经流转村庄周围的上千亩梯田,种植油菜花、皇菊等农作物,并通过这些梯田让村民进行劳作生产。”吴向阳表示,通过种收洗晒,包括包装农产品,形成“晒秋”的产业链,也能带动村民赚取劳务工资,将耕作变就业。

  “现在村里的村民都在自家门口开餐馆民宿以及土特产超市等,经营好的一年有40万元收入,就算不干活仅仅把房子租出去,一年也能有七八万的收入。”吴向阳称,在现在的篁岭村内,只要你想,就一定有劳作、创业以及经营的机会。

 

  山脚下景区门口,婺源县篁岭新村白墙黛瓦的安置房。(资料图)谢锐佳摄

  “我现在住上了新房,但还是做着种地这个‘老本行’。”55岁的村民曹任来如今在篁岭景区内负责油菜和花卉种植工作,一个月有2700元工资,妻子也在景区内工作,女儿会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回来开“临时农家乐”,收入达两万余元。

 

  六十多岁的村民,在景区做工,除除草、晒晒秋,打扫卫生,每个月就有近2000元的收入。(资料图)谢锐佳 摄

  目前,篁岭村已经是一个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3万人次的4A级景区,当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从之前的3500元提高到了4万元,翻了10余倍。景区周边村庄经营着200余家农家乐,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了6万元。

  现在,走进婺源篁岭村就能看到,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与“晒秋景象”构成了一幅绝美秋日图,晒匾内红彤彤的辣椒也正为村民“晒”出一条红火小康路。(完)

免责声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我方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如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后台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VOOOOD

​环球好设计对接服务平台

 平台 赋能
关于平台
发布与推广

品牌 中心

服务架构

​元宇宙 服务

设计星链 

未来设计元宇宙

 

预约设计

对接服务

联系我们

 

200955326@qq.com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西街15号院清控文创办公区
+010 84780453

VOOOOD未来好设计对接平台        更加便捷高效的好设计对接服务平台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10-8478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