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改扩建项目
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濒临绝种的大熊猫拯救、繁育、野放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行动。
项目源起|Project Origin
熊猫之都与熊猫基地改扩建项目
原有老熊猫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作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7年,建立开放实验室。2019年基地接待中外游客超900万人次。2018年,成都提出“熊猫之都”的城市品牌建设概念,希望以“大熊猫”这张全球名片,推广成都价值、中国价值,向全世界展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生态文明价值。熊猫基地改扩建项目作为“熊猫之都”的核心载体应运而生。
改扩建项目位于成都市城北老熊猫基地西北侧,总占地面积约168.64公顷(2530亩),新基地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熊猫医院有序分布,整体分为5大主题区:冒险溪谷、无限山丘、英雄农场、探索密林、科研片区, 4类园区出入口,3种游览路径,新增130多个熊猫生活单元,可以居住约200只大熊猫,新增可游览面积约21公顷,对标5A级景区新增服务设施2.1公顷,预计到2035年最高可容纳年游客量约1570万人次,最大日承载量约20-30万人次。形成了一座动物友好、游客畅行,兼具科研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沉浸式熊猫园,对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科研工作有着重大意义的同时也深入体现了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生态、文化、旅游等领域价值。
设计策略|Design Strategy
01
“熊猫为源”——高度还原野外生境
冒险溪谷兽舍通过内外空间渗透,功能复合穿插,模糊了建筑与环境的边界。中央庭院作为大熊猫主要的户外活动场域,与自然最大程度亲密接触;环廊式建筑嵌入自然地形中,构建多样化的视域条件,为游客营造沉浸式的体验场景同时体现了低碳园区的理念。熊猫兽舍后勤流线独立组织,有效的避免了与熊猫活动流线交织,方便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兽舍一层主要为游客参观区和熊猫兽舍,负一层为工作人员后勤出入口。
室外大熊猫生境区充分模拟野生大熊猫生存环境特点,为大熊猫创造沉浸式的生活环境,帮助其回归自然属性。大熊猫属山地林栖动物,主要活动区域为坡度较小的平缓地带,喜欢郁闭度大、林下密度小的环境,因此基地打造安全的绿荫区域及平坦的开敞空间,形成熊猫生活玩耍的“花园”。
室外生境区充分考虑熊猫喜凉厌热的习性特点,设置雾升降温系统,并依山就势设置戏水池、塑石水沟、假山跌水等空间,既满足熊猫生活需求,又提高熊猫的生活品质。栖架与休憩垫料池结合,在上方捆扎光滑竹片,将大熊猫引导在游客最佳观赏视线内。
室内大熊猫生境区规避了一期内仅有硬质地面及人工搭建栖架的单一场景布置手法,通过栽种草木植被模拟室外环境,营造室内小气候。植物景观的配置能够给动物提供遮荫和隐蔽场所,对于提升动物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成年大熊猫生活馆外,场地内还考虑有熊猫幼崽生活馆星星产房,伴生动物馆金丝猴馆、红熊猫馆,旨在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熊猫乐园”。
02
“生态为本”——高度尊重原始地形
园区拥有成都平原难得的浅丘地貌,设计充分尊重原始地形,严格控制人工干预的方式与力度,打造韧性园区。利用山体落差形成的冲沟,结合水系自然走势营造了生态溪谷、雨水花园、景观湖泊,有效解决园区雨洪调控问题。利用地形高差关系,打造立体式交通体系,上层为游客步行栈桥、观光车行道,营造高视点俯视的参观体验,下层为后勤通道,满足园区日常科研、运维需求。分区分流控制不仅能够避免园区功能性干扰,还能减少人为因素对园区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了园区生态本底。
公共区域在全力保护原始植被群落的基础上依山就势,设计有银杏林、芙蓉林、玉兰林、红枫林等8个特色园,形成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的多层次植物景观带。熊猫生境区域尽量还原大熊猫所喜好的植物环境,营造温馨的“熊猫花园”。
03
“体验为质”——高度关注游人体验
游客服务考虑全方位多层次接待功能,结合外部交通换乘区、入口服务区、内部交通换乘区形成多重立体商业服务配套,全面关注游人参观体验,形成智慧园区。
游客室外参观流线可以围绕建筑形体,顺地势而上,走到室外观赏平台,室内参观流线与室外参观流线相互结合,营造独特的参观体验。结合园区地形和交通组织体系,设置地堡式参观区域,利用栈桥桥下空间形成多点位、多角度沉浸式观景区,游客能够平视或仰视视角,体验与熊猫近距离接触的场景。无限山丘片区更设置有熊猫室外生境环绕着的全景咖啡厅,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就餐及观赏体验。
在熊猫主题之下,营造多处沉浸式体验节点,无限山丘内的熊猫大街,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商业配套服务;英雄农场中的熊猫塔,为游客提供俯瞰全园的制高点;无处不在的熊猫驿站,为游客提供休憩及交通等候空间。
写在最后|Conclusion
人类在文明历史长河中,从未停止对动物、对环境、对生命的探索和珍爱,而熊猫是凝聚全人类美好情感的动物象征。大熊猫从来都不止是“大熊猫”,它生长于中国土地,却是全人类共同的珍宝。熊猫基地改扩建项目充分考虑大熊猫的保护繁育、教育科研等需求,从熊猫的视角出发,让“珍宝”更“珍重”。结合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等功能,科学研判规划园区的山水生态、景观结构、功能分区、建筑布局,旨在建设全球顶级的沉浸式熊猫乐园,将大熊猫的生态文化价值和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共筑自然生态的绿色公园、探索人与熊猫关系的科学公园、构筑熊猫品牌传播的人文公园,面向世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典范。
项目名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项目
业主: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项目类型:景观
项目面积:168.64公顷(2530亩)
设计时间:2019年
完成年份:2021年
设计单位: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负责人:何昕、刘民
景观设计:杨磊、李和川、李志方、吕玲、张志珉、施磊、王明哲、钟艾锦、吴晓丽、阳桐潼、黄义媛、冯颖杰、蔡俐、王磊、彭艳、马龙、华又可、张立、郭慧、江虹、杨思珂、何妍伶、赵雅姝、谭俊杰、蔡秋阳
建筑设计:许飞、余睿、段璐瑶、刘晨晖、胡云瑶、刘博、朱燕、彭浩、简塬培、 韦忠壮、徐珣、张心译、赵常伟、罗鑫、杨峰、侯鹏举、骆欧娅、郭昌文、王浩入、范臻、涂愚、陈蕾、徐尚云、徐舒杨、沈华
结构设计:付安俊、朱果、叶鹏、韩嘉兴、匡东、谢承利、杨茂、李超树、李珈瑶、丁焕龙、李云中、李胤松、梁莉、张中近、房怡平、林涛、饶爽
给排水设计:杜欣、彭雨薇、张达丰、赖健聪、刘斌、刘征宇、张沛、蒲斌、付锐
电气设计:王春梅、殷健健、常高源、强源、王春梅、胡耀华、何沛、张凯、周瑜
暖通设计:龚德鹏、齐猛、刘伟、余柯憶、余艺洋、魏燕萍、甘泽东
装饰设计:孙建军、李宇航、李佳蔓、梁荣、宋睿、周泉
幕墙设计:吴丹
市政管网设计:徐东、赵方超、龙海云、陈阳
其他合作团队:
景观设计合作团队: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建筑设计合作团队: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UDG.零号工作室、EID Arch姜平工作室
施工单位:中国五冶集团、四川华西集团、成都建工集团
摄影版权: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More: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