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科技馆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缘起| 八年磨一剑
Origin | Eight Years of Effort
2010年,滨海新区政府启动天津滨海文化中心项目方案设计工作,Bernard Tschumi、Zaha Hadid、MVRDV和何镜堂四位建筑大师参与了文化中心城市设计及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政务中心的初期投标。后来因为重新选址等多种原因,屈米事务所和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联合体负责科技馆的设计工作,历时8年修成正果,项目于2018年竣工投入使用。
场馆简介
Venue Introduction
科技馆坐落于滨海文化中心(一期)的东北侧,场馆东侧、北侧为紫云公园,南侧为图书馆,西侧为美术馆,文化长廊围绕在科技馆的南侧和西侧。科技馆建筑面积为32730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1层。重点展示我国智能化高科技发展成果,同时针对青少年普及科学原理及应用,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是实施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公共建筑。文化中心的建成不仅弥补了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向世人展示新区建设成就和成为世界级城市的雄心。
致敬场地记忆
任何人与科技馆第一次相遇,一定会记住几个形似烟囱的锥形圆筒体量,这个形象符号作为方案的灵魂,从2010年单体方案竞赛投标开始,就贯穿始终。
天津碱厂的“红三角”牌纯碱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中自主研发并获得国际金奖的产品,是民族工业的骄傲。作为纯碱生产基地的厂区已不复存在,现场上矗立的两座锥形混凝土冷却塔成为曾经荣耀的唯一记忆,成为民族工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因为滨海文化中心的选址被最终指定于此,两座冷却塔不得不走向被拆除的宿命。面临具有历史几点的场地如何传承工业文化遗产的精神属性?如何保持并延续场所记忆?如何创造新的场所精神?这些疑问给设计师们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和历史性挑战!
为了表达对场地历史的尊敬,屈米先生同我们共同商讨并确定从场地中提取锥形圆筒符号,作为建筑方案形式与空间的起点,直截了当地传承并延续场地形式记忆。同时,结合运用现代材料和方法表达当代人对老碱厂记忆的敬意,并通过空间转译创造全新空间体验和场景,再现老碱厂的光辉与荣耀。
形式空间的再现与创造
Re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Form and Space
1. 立体“拉维莱特公园”
Three-dimensional “La Villette Park”
《曼哈顿手稿》是伯纳德·屈米的代表作,而法国拉维莱特公园方案的获胜使他的空间构成催生了分类活动的概念,挑战了巴黎公共建筑的传统价值,他怀疑惯常性和空间秩序,并声称形式与空间中的时间没有固定联系,这种概念使科技馆从开始就呈现出规则形体中插入锥形体块的形象,直率地表达场所记忆的同时,使新建筑内部充满形式与空间的复杂与矛盾。
最初的方案是7个大小不一的圆筒自由地植入长方形体块中,虚实体块在内部相互转换并时有交错,随机的位置和偶发的碰撞打破了惯常的秩序,空间的变化隐喻曾经的历史和事件,就如同“立体拉维莱特公园”向外界传递着基地所蕴含的历史能量。
2. 锥筒空间演化
我们将所有符号化和标识性的锥筒空间与展陈功能进行匹配,是一次空间艺术与建造艺术相结合的冒险尝试。设计之初,科技馆主要功能是规划与工业展示,因此理性地将矩形体块分为左右两部分,利用主体锥筒空间在交通上进行联系和组织,同时尝试各种锥筒水平或倾斜穿插于主体当中,斜向穿越各层的锥筒,为科技馆提供了一种如同时光穿梭般的超幻体验。
经过数轮反复推敲,以及建筑、结构、设备等专业的充分讨论和可行性分析,最终将7个圆锥筒调整为垂直放置并互为图底关系。朝向公园一侧锥筒外凸,增加形式的可识别性,朝向内侧廊锥筒内凹,形成弧形内凹曲面,向长廊的游客提供开放的形象并吸引其进入参观。锥筒突出屋顶,保持锥形与外部形体、内部空间形成呼应的同时,形成特色鲜明的第五立面。
3. 主体锥筒空间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Technology
场馆的核心空间是一个底圆直径30m,高40m的锥筒,也是馆内唯一一个上下通高的锥筒,它兼备展览和交通的功能。锥筒贯通四层直达屋顶,顶部开设直径16m天窗将光线引入,自然光在筒壁投下变幻莫测的光晕。
其中可以容纳一个1:3比例真实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实体模型,模型高18.9m,直径1.67m,两侧助推器直径1.17m。锥筒空间与展品的完美结合,使空间形式与功能需求达到和谐统一。同时为了实现游客近距离体验火箭实体模型,设计了从底层至屋顶层的螺旋上升步行通道,创造一种独特的垂直空间体验。中央锥筒空间还原冷却塔的形式,并注入新的展示功能和观展体验,重新定义了空间与行为的多义性、偶发性,历史的形式与现代的故事在此相遇,成为科技馆空间、形式、功能的中心和灵魂。
4. 锥筒间的空间
The Space between the Cones
科技馆的锥筒是主要的展示空间,同时锥筒间挤压出的空间成为其它展品展示的场所。被挤压出的展览空间没有像锥筒空间一样,有具体明确的边界和空间界限,但正是这种不确定的边界使空间更加具有多样性,可以承担大量不明确的非惯常性展示需求。
非锥筒空间的展厅不再是静止的存在,空间形体产生的诱惑使游客对空间产生了视觉和运动的双重冲动,置身其中,在交织变换的展览线路中感受着多种空间的流动,随机与偶发的叠加使空间体验完全超越日常,各种可能性隐藏在空间中,隐喻立体的“事件容器”在此诞生。
精工建构与诗意表达
Fine Craftsmanship in Construction and Poetic Expression
1. 结构体系的选择
Selection of Structural System
在方形体量中插入7个锥筒空间的形式操作,相当于在规整的“多米诺”梁柱体系中放入不规则的锥形空间。为实现建筑方案要求的锥形空间,以及严苛的限额设计条件,使结构工程师不得不面对结构体系的选择问题,既在独立体系(锥筒)和联合体系(主体)间必须做出抉择,它将影响整体空间的建成效果以及造价和工期。经过反复推敲比选在综合考虑各种条件下,确定“联合体系”来建构整体系统,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 所见即所得
锥筒形式加上内部螺旋形式的坡道,使坡道成为不规则的三维实体,加上各层层高不同,坡道坡度还受到规范制约,以及施工工艺的影响,精准设计坡道坡度如何高效指导建造成为一个技术上的巨大挑战。项目组依据自主研发相关软件,成功地将三维复杂空间完整准确全面地向施工方进行信息传递,确保了施工的品质,实现了建筑师最初的设想。
3.工业质感的营造
除了空间形式的传承之外,为在建筑外檐上体现工业遗存的记忆,结合科技馆对现代性的需求,我们选择仿铜金属穿孔铝板作为主要外墙材料。古铜色由上至下由浅至深跳色渐变;表面采用预锟涂制板进行拉丝处理;穿孔单元按9cm、12cm、15cm三种直径的图案,再分别采用1.3cm、2cm、3cm进行穿孔,以增加透明度;最终,外墙整体色彩和质感在不同自然光线下,显现真实且丰富的表情,实现了现代工业风的效果。
结语
Conclusion
科技馆作为城市文化实践的发生器,在完成对科技产品的展示及推广的同时,其意义不单纯是历史遗迹表象的保留与再现,更重要的是对功能之外形式逻辑的追求与创造,为城市提供一种纪念传统工业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同时探索开放自由的表述方法,也许科技馆的建成就预示着新文化遗产的诞生。
项目名称:天津滨海科技馆
项目类型:建筑
设计方: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美国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公司网站:www.tupdi.net
联系邮箱:jianzhuyiyuan@tjcityplan.com
项目设计:2013年10月
完成年份:2019年8月
主持建筑师:伯纳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赵春水
中方设计团队:赵春水、董天杰、田垠、侯勇军、田轶凡、黄轩、韩薇、韩海雷、张萌
外方设计团队:Joel Rutten、 Nianlai Zhong、 Christopher Lee、 Pierre-Yves Kuhn、Jerome Haferd、 Bart-Jan Polman、 Dora Felekou、Pedro Camara、 Shayi Liang、 Nate Oppenheim、 Kate Scott、 Clinton Peterson、Olga Jitariouk、Sung Yu
结构专业 :韩宁、杨贺先、夏磊、孙科章、张明
暖通专业 :安志红、杨耀东、刘津雅、高艳
电气专业 :何力、刘跃跃、郭鹏
排水专业 :武国增、吕明林、任艳琴
室内设计 :张强、陈平、冯佳、陈乃凡、穆启明、李建波、张卓
物理环境 :张明宇、刘刚、于娟、田喆
结构咨询 :三江钢结构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设备咨询 :天津致通机电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址:滨海新区,天津,中国
建筑面积:32730㎡
摄影版权: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摄影师:战长恒、郭鹏、张明贺、郭晓音
合作方:美国伯纳德·屈米建筑师事务所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客户: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材料:(略)
品牌:(略)
文章作者:赵春水、田园、狄阙
翻译:陈旭、田轶凡、张萌
Project Information
Project Name: Tianjin Bin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Project Type: Architecture
Design Firm: Tianjin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USA)
Company Website: www.tupdi.net
Contact Email: jianzhuyiyuan@tjcityplan.com
Project Design: October 2013
Completion Year: August 2019
Lead Architects: Bernard Tschumi, Zhao Chunshui
Chinese design team: Zhao Chunshui,Dong Tianjie, Tian Yin, Hou Yongjun, Tian Yifan, Huang Xuan, Han Wei, Han Hailei, Zhang Meng
Foreign design team:Joel Rutten, Nianlai Zhong, Christopher Lee, Pierre-Yves Kuhn, Jerome Haferd, Bart-Jan Polman, Dora Felekou, Pedro Camara, Shayi Liang, Nate Oppenheim, Kate Scott, Clinton Peterson, Olga Jitariouk, Sung Yu
Structural Team: Han Ning, Yang Hexian, Xia Lei, Sun Kezhang, Zhang Ming
HVAC Team: An Zhihong, Yang Yaodong, Liu Jinyan, Gao Yan
Electrical Team: He Li, Liu Yueyue, Guo Peng
Plumbing Team: Wu Guozeng, Lv Minglin, Ren Yanqin
Interior Design: Zhang Qiang, Chen Ping, Feng Jia, Chen Naifan, Mu Qiming, LiJianbo, Zhang Zhuo
Environmental Physics: Zhang Mingyu, Liu Gang, Yu Juan, Tian Zhe
Structural Consultant: Sanjiang Steel Structure Design Co., Ltd., Tianjin University
Equipment Consultant: Tianjin Zhito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Design Office
Project Address: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China
Building Area: 32,730 square meters
Photography Copyright: Tianjin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hotographers: Zhan Changheng, Guo Peng, Zhang Minghe, Guo Xiaoyin
Collaborator: 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USA)
Clien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Cultural Center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Ltd.
Materials: (omitted)
Brands: (omitted)
Authors: Zhao Chunshui, Tian Yuan, Di Que
Translators: Chen Xu, Tian Yifan, Zhang Meng
More: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