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圣火公园,内蒙古 北京城市景观研究院
Etuokeqian Banner, the town of Shenghuo Park
设计公司: 北京城市景观研究院
位置: 中国
敖勒召其镇是内蒙古西南部鄂托克前旗旗府所在地,以蒙古族为主,民族风情浓厚。随着城市化进程,一部分牧民进城住上楼房并享受起了城市人的生活,然而古老的根植于内心的民族习俗难以忘怀,那就是祭火文化。蒙古民族对火的崇拜由来已久,认为火象征纯洁是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能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可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因此蒙古包和房屋里的炉灶、火盆、篝火堆等,都被视为火神而加以崇拜。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和保护优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托克前旗委、政府委托我们设计了圣火文化公园,并于辛卯年(2012年)腊月廿四举行了首次公祭和民间祭祀圣火活动,此后每年按期举行公祭和民间祭祀活动,极好地弘扬了蒙元文化,传承了蒙古民族祭火拜火的民族风俗。
▼圣火公园鸟瞰
2015年2月12日即甲午马年腊月廿四,在这里举行内蒙古最大规模蒙古族祭火仪式,创造了“最大规模的民间圣火祭祀”,赢得基尼斯驻上海总部的认可,荣获吉尼斯证书。仪式中最大的祭火用锅直径11米、羊胸叉333个、火撑子27个、伊金桑读者99名、白螺号99个。
圣火祭坛的火种,采集自成吉思汗陵陵宫内的圣灯(长明灯)。成吉思汗陵的永不熄灭的“蒙克珠拉”,是香火的象征,幸福的向往、吉祥的祝福,它已经整整延续了八百多年。取到的“蒙克珠拉”火种寄放于有成吉思汗祭祀活动的鄂前旗哈日哈腾庙(大庙),后历年祭火火种从哈日哈腾庙取火。
每年的迎取圣火火种仪式由民间祭祀文化协会组织,在圣火文化公园广场禄马台前出发取火。取火种的队伍来到禄马台下面,祭天祭祖后,携带取火种物品和礼品,在欢送队伍和马队的护送下出发去哈日哈腾庙取火。取火队伍取到火种后,护送火种到达圣火公园,在迎接队伍的列队欢迎下进入圣火公园祭祀活动现场。火种迎取人首先祭祀禄马风旗,从火种盒里点燃火炬,走向祭火台将火炬交给点火人,点火人(德高望重的人)登上主火盆平台点燃主火盆和各镇的分火炬,在宣读祭文的过程中分火炬手分别点燃环祭火台四周的27个分火撑,开始公祭和民间祭祀活动。活动照传统祭祀程序向祭灶火撑敬放祭品、吟诵祭火祝词(祭灶词)、祭献“斯日吉木”、诵招福词、食用“嘎林布达”(祭灶饭)等程序。
敖勒召其镇圣火公园祭祀圣火活动,具有深刻的内涵,它是鄂托克前旗各族人民对草原文化繁荣发展的祝愿,是各族人民向往美好未来的祈祷,也是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传统祭祀圣火活动
▼圣火公园的祭祀
▼石制拓印
设计说明
敖勒召其镇圣火主题公园用地57公顷,以蒙古族祭火传统习俗为依托而设计,是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整体公园平面布局为葫芦形,开口向上,隐喻蒙古族“福禄”文化。北中心为圣火祭祀广场,南中心为湖面水景。一阴一阳,暗喻“阴阳相生成太极”的宇宙观念。
▼平面图
北面圣火广场为圆形构图象征“太阳”,即蒙古族永恒神灵“长生天”。构图由日、月组成,中间圣火台为“日”,南部弧形景观台为“月”,暗指宇宙万物永恒不灭、本源阴阳。北入口为楔形,引导式从北向南插入中心。石制拓印“敖勒召其镇圣火公园”点明公园主题。顺路前行,途径两侧为九座高举的“圣火灯”,在两侧蒙纹绿篱陪衬下进入中心“圣火台”,拉开整个祭火序幕。
▼入口道路两侧伫立着九座“圣火灯”
圣火台分“东西南北”四入口,分别为三组台阶,每组九级。步入中心“圣火盆”,也是祭火仪式的核心环节。“圣火台”由北边蒙式廊架环抱合围,与南边渐渐坡起的“月牙形”缓坡围合形成庄严的圣火祭祀场。
▼圣火台
南部区域以湖景为主,轻松自然,结合大片的疏林草坪与多变起伏的地形形成舒展而富于变化的滨湖休闲景观,配合北方的适合生长植物,与北部庄严的祭火场面形成对比。四周为自由松弛的散步道,穿插以各种活动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去处。
▼南部湖景
▼效果图
项目名称: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圣火公园
建筑师或者建筑公司:北京城市景观研究院
公司网站:www.iula.cn
联系邮箱:iula@vip.sina.com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11年&2012年
主创:朱敬中、郑蕾、王志磊
设计团队:史超、牟林、李庆
项目地址: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景观面积:57公顷
摄影版权:北京城市景观研究院
客户: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住建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