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十五中高中新校园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基础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Beijing 35th Middle and High School New Campus
设计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位置: 中国
楔子:八道湾胡同11号
位于北京新街口的八道湾胡同不仅仅有需要完整保留下来的鲁迅旧居,还有沿着前公用胡同的诸多保护院落和一些挂牌古树。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将这些丰富而又颇具挑战性的历史和文化要素融入校园的设计?如何将三十五中这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质融入校园的设计?
▼校园鸟瞰图
再现:构建空间线索与核心
蜿蜒曲折的八道湾胡同成为将无数历史场景和校园功能串联起来的空间脉络和文化线索。特别是位于教学楼与鲁迅书院之间的狭长区域,一侧透过红色的中式长廊可以看到围合的庭院,景观水渠曲折向北延伸,另一侧则是古建院落起伏变化的墙面,漫步其间,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尤具传统街巷的韵味。
▼八道湾胡同,串联不同校园功能
鲁迅旧居是校园的核心,决定了空间的基本形态。图书馆,紧邻鲁迅旧居,为地上一层,地下两层的两进式院落,与鲁迅旧居拼合成完整的方形格局。
▼鲁迅书院
图书馆采取了一种新旧交织的手法,以求实现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微妙过渡,也正是因为这种鲁迅文化在空间格局上的延续,图书馆被命名为鲁迅书院。
▼图书馆建筑采用新旧交织的手法
▼廊道连接各个教学空间
▼传统与现代形成微秒过渡
▼校园内的四合院
教学楼,为平坡结合的四进院落,临近旧居的部分为一至二层高,向西北逐渐升高为四层,虽然建筑造型上已颇为现代,但在格局、高度、色彩上保持着一种对历史风貌的尊重和敬意。
▼教学楼,与历史建筑相呼应
体育馆、音乐厅,文体办公楼等均采取了类似的设计策略,通过形成不同形式的院落和下沉庭院来与相邻的古建院落实现过渡与协调。
▼音乐厅
▼办公楼
不同大小的院落与鲁迅旧居相互呼应,成为校园的基本秩序和主要基调,并与曲折的八道湾胡同一起形成了外边界相对规整封闭,内部空间错落起伏,富于变化的空间形态,延续了老北京以院落为特征的城市肌理。
▼鸟瞰,不同大小的院落与鲁迅故居相呼应
传承:从遵义楼到志成楼
遵义楼,原校址中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是学校精神之所在。在尽可能多地使用原有建筑材料和构建的原则下,在新校园主广场的东端对遵义楼进行了复建,更名为“志成楼”,以铭记三十五中的办学宗旨。
▼从志成楼看向校园
建筑布局从南北向变成了东西向,虽非原址保护,但却保留下了与三十五中密不可分的、与生俱来的血脉联系。从雕刻有“诚真勇毅勤美严实”校训的主校门,到书有“把三十五中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办学方向的三江石,再到志成楼,最终形成了学校最为重要的空间轴线和文化传承,有限的建筑空间被赋予无限的文化意境。
▼主校门
融合:校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封闭的室内房间到开放的公共庭院,从严谨的教学到活跃的交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书院文化与现代开放教育思想的融合。校园所体现出的“多层含义和组合焦点” 是经由时间积淀的产物,而非初期规划时就固化下来的结果,是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不断地去提炼历史和文化的内涵,不断地去挖掘土地的价值和潜能,不断地去调整和加入新的内容的产物。
▼下沉广场
▼体育馆门厅
▼游泳馆
▼篮球馆
▼志成讲堂
▼音乐厅
▼会议室
▼教室
“空间、时间和建筑”的叠加也契合了一个百年老校在继承中不断扬弃和发展的历程。建成后的校园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并不是崭新的,一蹴而就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历史感和岁月情怀,仿佛校园就是生于此,长于此.
▼校园轴测图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项目名称:北京三十五中高中新校园设计
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础教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联系邮箱:dengy@cadg.cn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设计时间2008-2014,完成年份2015
主创:崔愷,邓烨
建筑设计团队:罗荃,黄琳,关飞,黄文韬,梁洲瑞
室内设计团队:郭晓明,曹阳,张栋栋,郭林
项目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8号
建筑面积:6.1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83万㎡,地下3.34万㎡)
摄影版权:张广源
合作方:北京市古建研究所,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客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品牌:德国klais管风琴,红狮陶瓷,美国Track椅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